
【星月】沉甸甸的家訪(散文)
開學前,局里要求對今年入學的學生進行一次全面摸底調查。說起家訪,以前有過,只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所以也沒有什么影響。然而這次家訪之后,卻覺得不虛此行,有了對教育更深的理解,也讓自己真正感受到了壓抑和沉重。
學生A,平日他在我眼里是一個積極陽光的大男孩,我有事想要同學們幫忙,他總會第一個主動跑來,我上課提問,也是他第一個把手舉得很高,生怕我忽略了他,可我從來沒有與他有過進一步的交流,我也從來不清楚他的家庭現狀。
那天到達他家時,只有他一個人在等著我們,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房子也收拾得有條不紊。當我問及家里其他人時,他才有些黯然的說,家里就他一個人,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通過我和他進一步的交流后才得知。他父母離婚多年,他的母親帶著哥哥早已遠嫁,不過他們還保持著聯系,母親經常會和他視頻,偶爾會帶哥哥回來看他。母親和父親離婚后,他就跟著奶奶生活,可奶奶近兩年不知怎么有點精神分裂,被父親送進了醫院。家里巨大的開支只能讓父親外出打工,他也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平時讀書都是住校,周末回家才整理一下房子,就是在過節放假時,他才會感到寂寞,不過他也會用讀書或者手機打發時間的。當我問起他的經濟狀況時,他笑了笑說,父親給他的生活費很充足,他一個人也用不了多少。
望著空落落的院子,望著形單影只的他,不知道是該安慰還是該鼓勵。這時,我望見了一朵秋菊,不偏不正擠出了墻角的磚縫,向著陽光,開成了笑臉的模樣。
學生B,在我的眼里是一個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的男孩,但從和他的言語接觸中,才發現他的心理有著陰影。一次,他錯了一道不該錯的題,被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他也很誠懇地說了聲對不起,我以為他就是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然而,一次在與同學的吵架中,他的歇思底里讓我似乎從來都不認識他,我不知道在他的身上發生過什么。
于是,趁著這次家訪,我走進了他的家。說是家,卻沒有家的味道,老舊的屋舍,破敗的院落,零亂的房間,以及躲閃的目光,讓我有一種不好的預感。但如何開得了口,暫時只能輕描淡寫地給他一些體面和尊言,我知道,想要走入他的內心,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大量的溫暖。
因為有了這次經歷,讓我對他有了好奇,試圖去慢慢靠近他。我先從和他相熟的同學那里入手,問問他家的大致情況如何。有同學告訴我,他的父母早已離婚,父親長年在外打工,他以前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后來奶奶突發腦溢血,導致全身癱瘓,被他姑姑接走了,也就剩他一個人生活。不聽則已,聽了更是心痛,不知道該怎么安慰,有的時候,對他而言,過多的殷勤反而更會讓他疏遠,然而一次課堂上的意外,讓他終于對我暢開了心扉。
那節課正上得起勁,他突然胃疼起來,一時間連頭上也滲出了汗珠,我趕快將他帶到辦公室,給他喝些熱水,急忙尋點胃藥,讓他服下,慢慢地他似乎好些了。當我問起他的家庭狀況時,他才一點一點的從幸福到痛苦的回憶里哭訴起來。他很小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有奶奶,父親,母親,還有一個雙胞胎妹妹。他記得那時父親愛喝酒,喝醉了會打母親,但過后又和好如初,可后來母親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還是和父親離婚了,帶著妹妹遠走他鄉。自從母親走后,父親似乎喝酒更厲害了,而且一旦喝醉,便會打他,把所有的怨氣似乎都要發在他的身上,縱使奶奶拼盡全力保護他,有時也無能為力。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父親把他扔出了院門外,不讓他進門,他只能躲進柴垛里,才算熬過了一夜,說起他的經歷,他有的是無盡的酸楚。后來,父親外出打工,他和奶奶便一起生活,父親不在身邊,他倒活得自在,無拘無束的日子,讓他學會了抽煙,喜歡上了游戲。這樣的日子不長,奶奶便得病不能行動,被姑姑接去了西安。雖則如此,父親會每月打給他生活費,也許是因為他的學習退步很大,也許是父親聽到了他的惹是生非和不良的嗜好,電話那頭傳來的總是惡言惡語,從此后一年也回不了幾回家,回來對他也是非打即罵。聽完他的經歷,我還勸他應該好好學習,將來有一天,應該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做主,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然而,他并沒有改變多少,同學反應他有錢了便會喝酒抽煙,偶爾還會參與打群架,而且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我不知道,對于他我還能做些什么?
學生C,去他家時,是他的奶奶接待的我。他的奶奶年紀還不算太大,說話總會顛三倒四,院子里擺成了雜貨鋪,房間里也有些亂七八槽,但對于我的到來,拿出了最大的熱情和誠心。一聽我是娃的老師,連忙上前拉緊我的手,像是抓住了一顆救命稻草,絮絮叨叨背著孫子向我說個不停。
她的話語里有生氣,也有怨恨,似乎把一切吐給我她像能輕松許多似的。她說,她和老頭子省吃儉用大半輩子,用積攢下來的幾十萬元花高價彩禮為兒子成了家,原以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終于可以松口氣了,可誰知兒媳生下這個娃后,就外出打工了。剛開始逢年過節還會回來看娃,到后來就再也沒有消息了,這個娃是她和老伴一直經管這么大,娃他爸也長時間在外打工,幾年回來一次,也很少管這個娃?,F在娃娃大了,也難說的很,深不得也淺不得,娃從小沒有媽,總覺得娃可憐的,所以太不打罵。捂得緊了怕捂死,放開了又怕飛了,老師,你們要給娃說說,讓他好好念書,他最聽老師話了。娃他爸也沒再找哈,我們家的希望就是讓這個娃有出息。
我全部接受了她的嘮叨,我也理解她的無能為力,她養大自己生的娃,還得肩負起培養別人生的娃的責任。就在我們準備告辭時,她讓我們等等,飛快地爬上院子里一塊土堆上的梨樹前,伸手為我們摘了些早熟梨,吃著很甜,后味又有點澀的那種。
家訪過程中,這些學生并不是個例。當時學校分配給我們小組的任務是一個村,在家訪的二十多個學生中,單親家庭就有七八個之多,有些是因為父母親中有一人離世,有些是因為父母關系不和,兩地打工,家實際上變成了象征性的存在,有些是父母離異,母親遠嫁,只留下無力再娶的父親和孩子,而有些,沒有父母的概念,只是活成爺爺奶奶的孫子。對于生活在這些家庭里的孩子,我不知道該對他們說些什么,只能化成默默的祝福,雖然他們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希望他們能夠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本領。
一次無意之中的家訪,讓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化解,只能是盡自己能力,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關愛,陪他們一起走過相處的分分秒秒,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也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一縷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