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靜】強權下的公理(散文) ——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可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明確以戰勝國的姿態走上世界舞臺的。但是,可惜的是,雖然是戰勝國,但是卻沒有享受到戰勝國的待遇。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中國戰勝。中國滿懷著憧憬地來到了巴黎和會,最初的理想是取消不平等條約,廢除二十一條,收回山東。事實上,很快中國代表團就明白了,取消不平等條約是不可能的,甚至廢止二十一條也是不可能的。這些倒也算了,不平等條約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決的,二十一條是中日之間的事,人家不管也正常。作為最后一個要求,廢除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收回山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德國是戰敗國,沒有發言權的。但是,讓國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跳了出來,要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這成了中國在和會上唯一的愿景,如果真的讓日本得逞,那么中國這個戰勝國就是徒有虛名,和任人宰割的戰敗國無異。
日本人的理由主要有兩條:1、二十一條,是中日協議,承諾了日本將繼承德國的權益;2、一戰中,中國雖為戰勝國,但中國并未出一兵一卒。事實上,這兩點都沒錯,落后的中國當時國內還是戰亂頻仍,北洋軍和革命軍各自肚腸,國內還一塌糊涂,哪有心思管國外,所以中國官方政府確實沒有正式出兵的舉措。二十一條就是袁世凱為了獲取日本支持而簽訂的賣國條約,這也是事實。所以,在和會上,英法的代表直接跟中國代表說,如果失去山東,不怪列強,而是怪你們自己和日本人簽訂的二十一條。
在這個大背景下,作為中國杰出外交家的顧維鈞,侃侃而談,逐條駁斥了日本國的理論。首先,二十一條是以袁世凱為首的當時中國政府受脅迫簽訂的,按國際法則應視為無效;其次,中國雖未派出士兵,但很多中國勞工參與了戰爭,而且做出了很多的犧牲。更為重要的,顧維鈞動情的表述了中國山東是孔孟之鄉,是中國的圣地,相當于西方的耶路撒冷,決不能丟。發言打動了世界,全世界都在為中國鼓掌,為中國呼喊。發言也打動了美英法三國的首腦。問題是,他們是政治家,他們雖然從道義上愿意支持中國,但他們不得不顧及自己的國家利益。所以,他們為了爭得日本的支持,毫無顧忌的站在了日本的立場上,哪怕他們內心在為中國喝彩。事實上,這是日本沒有說的第三條理由:日本比中國強大,列強支持日本比支持中國有利。沒有說出的理由才是真正重要的理由,正是日本有這個底氣,所以才堂而皇之地根本無視中國的存在,向列強提出接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
看到做出精彩演講的中國代表團,不由的感到無比的悲涼。公理在權力面前是不堪一擊的。在法庭上,不管律師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最終做出判決的是法官。同樣,巴黎和會上,盡管顧維鈞的演講深入人心,但最終做出判決的是美英法政府。他們為了向強大的日本獻媚,又怎會顧及弱小的中國口中的公理。所謂弱國無外交,所謂大炮出真理,此之謂也。事實上,中國政府在某種意義上是明白自己的地位的,他們希望得到利益,在失敗之后是不敢和西方叫板的,所以北洋政府準備屈辱的接受合約。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感謝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不管他是主動還是被迫,真正做出不簽協議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因為別人沒有這個權力。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他其實是背叛了政府的,因為他按理要遵照政府的指令,是不能私自做主的。當然,我們必須要看到,在這個歷史的重要關口,讓他最終做出這樣正確選擇的,其實更大程度上是社會的壓力。有國內外各團體的壓力;還有在法的中國人直接給于的壓力——他只要敢簽,保管像羊進虎口,被憤怒的中國人撕成碎片。最終的結果是,中國人第一次對強權說不,雖然得不到公理,但我們不屈服,我們將繼續尋找。
事實上,巴黎和會維護的英法美的利益體制,也沒堅持了多久,他們的綏靖,最終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犧牲中國權益想取媚的日本,最終還是退出了國聯,與他們為敵,最終不得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手落后的中國共抗日本。而且,在二戰之后形成的聯合國體制中,中國享有了夢寐以求的大國待遇,完成了巴黎和會的所有期盼。二戰中中國的大國待遇,并不是靠中國人的演說得來,而是中國在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展示了大國的堅持和擔當。
巴黎和會沒有改變世界,但改變了中國。強權下沒有公理,那我們就對強權說不。勇敢的中國人,正是從這次說不開始,用鮮血洗刷著民族的恥辱,艱難的站了起來,直到站在了聯合國五大國的位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