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韻】長夏漫吹芒種風(散文)
滿懷謙遜的小滿過后,耕種勞碌的芒種便悄然登場,在熏風習習中閃著金黃,散發出成熟的麥香。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農歷書載:“斗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泵⒎N的時效性,恰恰符合農民口中的“忙種”。如果把芒種比喻為一塊界碑,那么這個界碑的一面鐫刻著“收獲”,另一面則銘勒著“播種”;收獲成熟與播種希望珠聯璧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廣袤大地演奏出收種交替,黃綠更迭的交響樂。
一、芒種通南北
當杜鵑鳥“快點收割,快點收割……”的叫聲傳來時,農民開鐮收割始欲進行。芒種正踩在南北收種的節點,此時草木葳蕤,麥穗金燦,杜鵑鳥在枝頭頻繁地啼叫,聲聲都像在催收催種。
不得不嘆服先民們制定節歷時,對物候的細致觀察探究,胸懷江南塞北的大局觀和遠見卓識。一貫使用陰歷的先民,居然創立出符合陽歷節點的節氣,歷經兩千多年,沿用至今,鮮活至今,這是何等偉大!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一點也不為過。
在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二十四節氣就是一部通諳稼穡的教科書。芒種季節,意味著黃河兩岸的小麥灌漿已滿,該開鐮收獲了;而長江以南的中晚稻也到了插秧的時候。雖然務農的人對田園稼穡習以為常,但是節氣的內涵卻不是人人掌握的。比如錯過芒種的播種期,播下的莊稼結籽少不說,甚至會絕產;就連樹苗移栽,若是錯過芒種節,成活率也是很低的!
芒種是夏播的節點,夏季因為有了芒種這個節點而孕育繁華,而繁華所釀的果實則是來年芒種的延續。面對先民們界定的芒種節點,你能不佩服嗎?
千百年來,芒種的農諺就像魔咒般靈驗,使得農耕者不得不服服帖帖地遵循。搜覽各地的芒種農諺,其主旨均為催種:像貴州、湖南的“芒種不種,再種無用”,山東、江蘇的“芒種插秧是個寶,夏至插秧是根草”……農諺的每一條,都飽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因而二十四節歷被周邊及西方國家列為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先民們當時怎么也不會想到,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他們所制定的節歷仍然備受尊崇,活力四射,魅力無限。且不說二十四節氣是否都適應農耕,單就芒種節而言,就可謂道通南北,理貫東西了。
二、小麥覆隴黃
芒種就像一位魔術師,在麥田這塊無限大的案板上變幻。幾個晌午,就能呼風喚雨般將翠綠變成金黃,將稚嫩變為成熟,青黃不接的年代,人們期盼的就是麥子黃,好打場;打下糧,填飽腸。而今早已解決溫飽的我們,佇立于金黃的麥田,付出汗水的成就感不言而喻;居高俯瞰,金色悅目,腦海瞬間閃耀出收獲、富足、小康的字眼。
一年最忙碌的季節就數芒種。芒種時節的夏收、夏種、夏管是緊密連在一起的,被冠以“三夏大忙”之名?!疤锛疑匍e月,五月人倍忙”,芒種一刻值千金,此時小麥要趁晴收割,夏作物要趁晴播種,早期作物要趁晴除草。春爭日,夏爭時,芒種宜早不宜遲。晴朗天稍縱即逝,一旦遇到陰雨天,麥粒生芽發霉,一季的豐收便會變為無望地頹嘆,悔恨地埋怨,整日地叫苦不迭。芒種節最缺的就是人手,助力麥收是當務之急,于是在外務工的請假增援,在單位上班的休班增援,親戚朋輩友情增援,一場勢在必得的麥收之戰,處在萬事俱備之中。
麥收,在千年農耕文明的積淀里被賦予儀式感:麥黃時節,“田把式”揪幾簇麥穗評估成熟度,到了開鐮收割那天,“田把式”先半蹲著收割三刀,在“開鐮嘍,開鐮嘍”的長長喊聲里,眾人才手握鐮刀蜂擁而上,只見銀鐮在麥壟間飛舞,眼前的麥子順勢投入收割人的懷抱。收割完的麥子,用肩挑或人力車運到打麥場,再拉著碌碡在打麥場反復轉圈,碾壓脫粒?!白阏羰钔翚?,背灼炎天光”,接地氣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形象地再現了小麥收割的場景。
如今,機械化收割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繁瑣勞碌的收麥程序沒有了,在轟隆隆的機械聲中,大片大片的麥子收割、脫粒、吹揚分離一次完成。但是,出于對曾經開鐮收割的懷戀,很多地方依舊保留著開鐮儀式:在收割機進地前,主人還要手持鐮刀,將金燦燦的小麥割上兩把,以示開鐮,從中體會收獲的快樂和滿足,體會汗水的付出和回報,體會父輩的辛苦和今日的甜蜜。
悠閑的農人將麥收視頻傳到網上,濃郁的麥香便陶醉了網游者,戲謔聲驟起:“看,‘饅頭媽媽’從田里打包回家啦!”“哇,‘面包祖母’回歸,最新鮮的面包即將上市!”隨之,網友們的點贊率蹭蹭蹭地上竄。
三、麥熟養蠶忙
芒種麥熟日,恰逢第一季春蠶將欲上蔟結繭時,春蠶此時胃口大開,撒上一筐桑葉,一會兒蠶食殆盡。這個時候,對于養蠶的人家來說,采桑葉和麥收列為同等級別。采桑是不分晝夜的,只要蠶能吃,就要全力供給,否則影響繭子的質量,進而影響產量,賣不出好價格。
其實養蠶人家都在暗暗較勁,誰都期待自家養的蠶白胖、個大。在采桑葉的緊張階段,養蠶人往往三餐并做一餐吃,結果蠶養得白胖了,人卻累得黑瘦了。但是有相互較勁的信念支撐,動力便無窮無盡,別看養蠶人黑瘦,卻自信十足,精神十足,蠶室忙完去麥場,麻利著呢!
上蔟結繭的蠶會停止進食,拿起一條,在燈光映照下變得透明,這時的蠶農才長舒一口氣,眼前仿佛已是白花花的蠶繭,心里預判著蠶繭價格,計算著一季的收成,綻出的笑容掩飾著疲憊。待繭子賣出,蠶農的辛勞換來欣慰,緊張的忙碌換來輕松和開心,他們心里默默念叨著:這季蠶養得值,咱再好好養下一季。
四、四野皆插秧
南方種稻,北方收麥是芒種時節的標志性活動,倘若麥收季節一直陽光燦爛,那么麥收后,農民就期盼降一場透犁雨,改善田園墑情,以利播種插秧。
對于躬耕的農民來說,全力以赴搶麥收,是芒種追求的陣勢;只爭朝夕搶墑情,是芒種追求的速度;實現收種間的秒變,是夏播追求的效益??傊桥c時間賽跑,追趕芒種的節點。
此時,淅淅瀝瀝的一場雨,沖走農民臉上密布的愁云,澆開欲綻的夏花,滋潤苗床的幼苗。田野里,上午還是金燦燦的起伏麥浪,下午就被綠油油的秧苗替代,這何嘗不是對由黃變綠、由新代老、由衰轉盛的自然規律驗證?在這片土地上,植物的生命結束得干脆,降生得突然,生長得迅速。這就是新陳代謝,這就是吐故納新,容不得你多想。
南方連續的高溫陰雨,為插秧種稻提供了良好契機。氣候與植物生長的關系,農耕歷書中早有觀察記載,并用以指導農耕。北方的玉米、花生、紅薯,南方的中、晚稻,在濕溫同期的環境里生長迅速,拔節、甩蔓、抽穗、揚花,盡職盡責完成著一季的目標,生生不息,綿綿不絕,周而復始。
在新生命蓬勃的周期里,水田里的秧苗,田埂上的小草,遠處的樹叢,在高溫里繁盛,在雨霧里繁茂,在充足的陽光里繁榮。收種有序的芒種節,正是啟動蓬勃生命之時。
九州大地幅員遼闊,地域氣候各異。當北方收麥,南方插秧的時候,西部地區的氣溫同樣在回升,雪已停,草正肥,一派欣欣向榮的圖景徐徐展開。是啊,芒種時節的熱風、溫雨,體現的是豁達與開朗,不分東南西北,悄悄揮灑在神州大地。擺脫了寒冬的蕭條之后,承受著雨露恩賜的土地,在希望中醞釀出夏季的生機勃勃、夏季的繁華美景和夏季的沉甸甸收獲。
五、蛙鳴池水滿
芒種時節氣溫升高,雨量充沛。也許是季節對農事的憐憫,北方收麥時節,一般晴日居多,而當小麥收割完畢,便會順降甘霖。有時芒種后的連綿細雨會下一兩天,河水漲了,溝塘滿了,土壤滋潤了;有了水源,就具備了夏播的條件,連溝渠傳來的咕咕蛙鳴,聽起來都像在禮贊。
雨后的田野,草叢中,新禾下,青蛙鳴鼓,蟾蜍慢行;褪掉尾巴的幼小蟾蛙爬到池塘邊,爬到河岸畔巡視陌生的世界;池塘里鼓苞的荷蕾經田田荷葉的映襯,更顯俊艷妖嬈,幾只蜻蜓落在花苞上棲息,任由魚兒在荷葉間漫游、跳躍;池塘邊的柳樹上,黑蟬躲在綠葉間長吟,黃鶯居于樹稍盡情施展歌喉。
草木、莊稼沐浴盛夏的雨露進入旺長期。牛兒在暖融融的陽光下或吃草,或臥眠;細雨蒙蒙,乳燕離巢橫掠新田,承浴著芒種時節的祥和時光。
徜徉在一幅幅舒適和諧的畫卷里,麥收的疲憊,插秧的勞累在不知不覺間消失。泡一壺香茗,慢慢咂飲,識悟忙碌時的充實,獨悟休閑時的愉悅,感悟自然與人生、繁華與凋落的哲理,胸中會敞亮許多,明白許多,曠達許多,這就是工作之道,生活之道吧。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芒種過后,細雨如絲,稻田蛙聲陣陣。因為風調雨順,才有了蛙鳴蟾鼓,才有了稻花香里說豐年。我們今天的自然保護觀,與古人的自然生態理念是何其一致,何其一脈相承。是啊,只有對大自然、對自然界的生物懷有敬畏之心,才能順天意、合地規,獲得五谷豐登。
六、芒種習俗考
芒種,是農耕文化在長期實踐中凝練析出的,許多的農事習俗值得回味。盡管處在搶收搶種的疲乏時節,但具有樂觀、豪放性格的姑娘小伙,在勞動的空隙或暫息時,仍寓勞于樂,尋一份精神的寄托,釋放滿身的倦怠。
“安苗”是皖南一帶的農事習俗,始于明朝初年,延續至今。待水稻插秧完畢,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以求苗全苗旺,獲得秋季豐收。此時,家家戶戶把新麥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狀,用蔬菜汁涂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擺滿供桌;年青人將供桌抬至靠村的田園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祭祀,口中念念有詞;接著鑼鼓鞭炮齊鳴,場面隆重,震撼心靈。
“民以食為天”,在貧窮落后的農耕時代,吃飽穿暖是眾民所盼、所求,而安苗后,祈求幼苗茁壯成長就是追求溫飽的過程。在祈豐祈福的活動中,人人懷一顆虔誠、敬畏之心,也體現出對農事的重視,對秋季豐產豐收的迫切期待。
“打泥巴仗”是貴州南部侗族忠守農耕的習俗,于每年的芒種節舉辦。寓意結婚后的新人要熱愛土地,在泥土里學會耕耘,收獲未來?;顒觾热轂椋阂粚π禄榉驄D由村里青年男女陪同,分兩組各占一方水田,先進行簡短的插秧比賽,而后向對方互扔泥巴,被打中者為最受歡迎、最具財富之人。一番瘋狂的泥巴大戰后,幾乎人人泥猴一般,相互看著大笑不止。
打泥巴仗的視頻發到朋友圈,成為新婚夫婦忠守農耕,汲取泥土芬芳的珍藏。侗族結婚新人打泥巴仗的古老民俗,一代代傳承一代代被賦予新意,充滿了青春的樂趣。
在困頓中保持樂觀不萎靡,在逆境里保持向上不頹廢,是開霧睹天者、堅韌不拔者該有的操行,該有的風貌。的確,侗族男女忠守農耕的淳樸和豪放讓人羨慕、點贊。
誰云芒種累,我道芒種甜。芒種是農民椽筆作畫之季,椽筆所觸之處,翠綠覆蓋,充滿生機。芒種過后,趁葳蕤的初夏時光,享受收獲的豐碩,領受自然的饋贈,企盼著秋季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