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zrfd3"><span id="zrfd3"></span></form>

    <address id="zrfd3"></address>
      <address id="zrfd3"><nobr id="zrfd3"><progress id="zrfd3"></progress></nobr></address>

      <noframes id="zrfd3"><form id="zrfd3"></form>

      <noframes id="zrfd3"><form id="zrfd3"><th id="zrfd3"></th></form>
        <noframes id="zrfd3"><form id="zrfd3"><th id="zrfd3"></th></form>

          <address id="zrfd3"></address>

          <noframes id="zrfd3"><form id="zrfd3"><th id="zrfd3"></th></form>
          江山文學網-原創小說-優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看點文學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點·新生】智慧在精準扶貧路上升華(散文)

          編輯推薦 【看點·新生】智慧在精準扶貧路上升華(散文)


          作者:魯勵 舉人,4511.78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6921發表時間:2020-05-02 14:59:54
          摘要:隨作協采風,記錄了一個村第一書記精準扶貧工作。

          采風路聆聽
             風和日麗的4月25日,剛從“倒春寒”走出,這是天空作美,把晴朗好天氣為采風準備,為我們創作優美的作品夯實基礎。我隨作協采風隊從廣安出發赴廣安區恒升鎮代龍村開展采風活動。
             步入采風村,映入眼簾的是一位中等身材,五官清秀戴眼鏡的年青人,身穿一套青色針織衫,一雙青色運動鞋。從他的外觀揣摩,給我的第一印象,這位領路人既像知識分子,又像一位新型的職業農民,充滿智慧、帥氣、篤定與虔誠的表情。
             采風隊一行跟著他的步伐走過古老的代龍橋,目睹了在建廣恒二期工程的橋梁,步入代龍發電站,來到代龍河畔,進入花椒基地。耳濡目染了代龍村的景象,感受到濃郁的鄉土芳香味。展望全村,郁郁蔥蔥,幾乎都被綠蔭覆蓋;細觀地里,胡豆葉已經干枯,豆夾變成了黑色,盼望耕耘人收回家把它們剝離后入庫;地里飽滿的麥穗在微風中擺動,傳遞出豐收的喜訊;嫩綠的玉米苗拔地而起,就像初生的嬰兒那么喜人;四季豆還沒長出藤條,每窩四季豆旁已經準備好了供它攀附的小竹竿;有的農民正在犁耕水田,做好插秧準備;花椒基地的花椒樹,一串串幼嫩的“小青果”附在每棵花椒樹的枝條上,“小青果”實際上就是花椒的花,也是花椒,待到6月份就成了“正果”。
             采風路上,仔細聆聽帥氣的年青人手用半導體傳聲器嫻熟地介紹代龍村的情況。三年的發展目標是“修建一個院壩、開發一塊田地、扮靚一片村莊、發展一個產業、建強一個陣地、興建代龍河濱江路、打造旅游景區”,著力將代龍村建設成為美麗、宜居、富裕的產業興隆示范村。
             產業興全村興,產業是群眾致富增收的基石。為促進產業發展,切實增加群眾收入,結合本村實際,打破農戶靠出租土地收租的模式,創新實施“公司+農戶+村集體”和“三三四”分配模式。今年新發展花椒產業800余畝,使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坡地被為今朝花椒樹成片的產業基地。待到花椒進入豐產期,農戶收入由原來180元/畝的租金增至3000元/畝的分紅,增漲16倍;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年收入將達到150余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戶收入“雙增長”,這樣的收入在不發達內地實為罕見。
             為了切實讓村民增收,村兩委積極鼓勵、介紹閑賦在家的村民到花椒基地務工,人均工資每天達80元,每年可達5000元以上,切實實現群眾致富增收。為了不斷壯大產業發展規模,實現多元發展,村引進種植業,已與種植藥材大戶蔣祖元達成初步合作協議,在花椒生長“間歇期”套種大豆和中藥材,進一步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和群眾務工收入。通過此舉措,使農民不出門就能賺錢,村集體也有收入。集體有了錢就能實現“五個一的建設目標。
            
             探秘引路人
             經仔細采訪才知道,為采風隊引路是35歲的年青人劉盛平,他是本科學歷,畢業于樂山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出生于宜賓市江安縣迎安鎮三品村雙橋子組。從小家庭貧寒,父母均為地道的農民,6歲時開始學做飯,因年級小還沒有“灶頭”高就墊板凳學做。其中有一次父母在地里做農活,讓他做中午飯,做法是“紅苕kong飯”。由于才開始學做飯不知其做法,就把米放在下面紅苕放在上面,等父母干活回來發現飯都胡了然而紅苕還是生的,被挨了頓打。此次是他永遠都不能忘懷的印記。事后,家長還指責他沒得出息,當時傷透了心,哭了老半天。
             在他8歲那年,父母生了妹妹,屬于超生二胎,被罰款5000余元。為還清家里借的債務,2000年家里承包了10余田種稻谷。當時家里窮無錢買打谷機,讀初中的他就和父母一起打“手半桶”,為防止手指打穿,專門買手套戴著打谷,最終打穿5雙手套后把手指也磨穿。因當年豐收,共打了一萬余斤稻谷,當時年齡和力氣小不能挑谷,母親割稻谷、他只負責打、父親挑谷,一共打了半個多月才打完。在最后一天還剩兩挑稻谷面積時,他手又被磨穿,剛握住稻谷就出血,最后還是堅持打完,當打完最后一個“握把子”時他一屁股坐在水田里面就不想起來,當時就哭了,并對父母親大聲發誓“我以后一定要好好讀書,走出農村,再也不打谷子了”。
             到了學校,發狠讀書成了他離開農村的必備要件。后來,遇到班主任陳安樹老師安排他組織同學必須兩周換一次黑板報,“逼”他在練習書法上奠定了基礎??忌细咧?,班主任謝靈武老師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看他有學習書法之心就細心教導他,把他這個山野練習書法的學生引上從字帖入手堅持練習的正確道路,每周檢查練習成果。由于家庭貧窮,父親為給他賺學費外出打工,他仍然堅持每個暑假回家與其他村民一起包田打稻谷。一個假期能夠掙幾百元錢,可以解決一點生活費。父母當時對他要求很低,只需要他考個師范之類的學院畢業后當老師,有個鐵飯碗,脫離農民的苦日子。
             18歲那年考進阿壩師專,堅持勤工助學以減少家里負擔,因本人愛好書法,在大學經常參加社團活動,積極參與學生干部競選,20歲那年專升本到樂山師范學院讀本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仍然堅持練習書法。在23歲從阿壩師專實習回來后舉辦了樂山師院體育系首個個人書法展,得到學院和國家教育部專家的肯定,6月畢業時以考取男生第一名成績成功留在樂山師院任教。
             28歲那年,因妻子在廣安市前鋒區代市鎮長五小學任教,兒子已2歲多了,為解決夫妻長期兩地分居,在商調不能的情況下辭去樂山師院教師職務,重新參加廣安市教師公招考試,以考取第一名的成績考到代市小學任小學體育教師,次年又考調到廣安區北倉路小學。期間在廣安區教育局上掛鍛煉,29歲那年參加廣安區紀委遴選考試,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廣安區紀委工作。
             兩年前的6月,廣安區紀委監委選派到省定貧困村恒升鎮代龍村擔任第一書記。他的人生又迎來了精準扶貧幫扶工作的大考,從小到大做夢都想離開的農村,組織上又安排他回到農村工作,這是人生的一次洗禮,近兩年的“第一書記”酸甜苦辣鍛煉了他,促使他成長、進步,他人生的路上找到為農民群眾精準扶貧鋪路,在精準扶貧路上讓智慧升華。
            
             拓展扶貧路
             劉盛平自任職以來,懷著熟知農民需求,對農民群眾濃厚情誼,力所能及帶領他們走上富裕之路的初心,充分運用出征前學到如何當村第一書記的理論知識,大膽用到實踐中運用。他與代龍村支委、村委班子成員心貼心,緊緊圍繞農村工作大局,堅持從“雙薄弱村”整治入手,通過抓班子帶隊伍,興產業促發展,迅速掀起農村改革發展熱潮,讓貧困村變為廣安區名列前茅的富裕村。
             他通過深入調研發現,貧困村防止返貧的關鍵是要發展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致富增收產業,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結合村情,與村組干部一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以突出班子建設、產業發展、民生保障“三個突出”落實幫扶工作,切實推進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增收,探索出一條符合代龍村實際的扶貧工作新路子。
             干部作風硬,班子戰斗力才強。干工作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素質,過硬的工作作風,才能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凝聚發展活力。作為第一書記的他,始終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處處沖鋒在前,謀劃在先。通過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引導村“兩委”干部在工作中堅持高標桿定位,高標準落實。帶領兩委積極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規范開好“三會一課”,重新制定村級班子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務公開,確立民主決策,加強班子團結,增強了組織戰斗力。同時借助開展“兩轉一提一抓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紅色星期五”主題黨日活動等多種學習形式,掀起了全村黨員干部積極學習農村科技,謀劃發展出路的新思潮。
             期間他還專門組織村干部和合作社到渠縣新市鎮五通村桃花山特色種植基地等先進村參觀學習,多種形式的學習和交流開闊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視野,激發了村干部工作熱情,錘煉村干部扎實苦干的工作作風。
             盛平書記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用實際行動在代龍村踐行著初心和使命,全力以赴做好幫扶工作,力求為代龍村的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機,成功融合了外出務工農民要股份、當地農民要每年的土地租金的矛盾。在花椒沒投產前,將花椒地套種的收入支付農民群眾的土地租金,投產后,按股份分紅,讓農民群眾得到更可觀的收入,走出一條適合代龍村發展的特色扶貧之路。堵住了返貧的退路,讓代龍村全體村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踏實。
             采風時發現,擴建的800余畝花椒產業基地,一期工程320畝已完成土地調型和花椒樹苗的栽種,花椒樹在慢慢成長,套種的大豆開始發芽。
             劉盛平對近兩年第一書記的經歷,做了在精準扶貧路智慧升華的經典總結: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是春風雨瀟瀟。

          共 3429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作者以飽含深情地=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扶貧第一書記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事跡??释撾x貧困農村的劉盛平終于實現了目標,考上了大學,并經過考試成了端鐵飯碗的公家人。并幾經曲折解決了“牛郎織女”的兩地分居問題。然而,命運卻給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新的單位選派劉盛平為扶貧第一書記。他不僅又回到了貧困的農村,而且又與嬌妻愛子兩地分居!但是,劉盛平并沒有因此而消極,反而撲下身子,腳踏實地,走出了一條發展特色產業改變貧困面貌的脫貧之路。欣賞佳作,推薦閱讀?!揪庉嫞簻铌柤易濉?/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滎陽家族        2020-05-02 15:05:34
            謝謝魯勵老師賜稿看點,看點有你更精彩!期待更多佳作!問好并祝春安!
          2 樓        文友:魯勵        2020-05-02 15:15:29
            謝謝滎陽家族老師精彩編輯,全國有2900萬革第一書記帶領群眾精準扶貧,劉盛平是其中一位擼起袖子加油干的代表之一。
          魯勵
          3 樓        文友:蘭茵        2020-05-02 19:04:09
            樸實感人的深度好文!????????????
          作者簡介: 綠茵,原名劉海云,甘肅蘭州人,愛尚讀寫,讀別人的精彩,寫自己的真知,只想把文字寫進心里寫入生命……
          4 樓        文友:魯勵        2020-05-02 23:32:52
            才女對文品味獨道,謝謝!
          魯勵
          5 樓        文友:返璞歸真        2020-05-03 14:34:50
            欣賞佳作,文風質樸,意味深長,正能量好文,問好魯老師,祝體健筆碩!
          6 樓        文友:魯勵        2020-05-03 19:53:47
            返璞歸真才女精評是極大的鼓勵和鞭策。
          魯勵
          7 樓        文友:夜聞雨聲        2020-05-03 21:30:16
            魯勵老師,依然筆耕不輟,作品散發的正能量,鼓舞人心!向老師學習、致敬!
          自由、真情、靈動、飛揚
          8 樓        文友:陶桃        2020-05-04 20:03:56
            欣賞魯勵老師佳作,帶給人正能量,祝老師創作出更多的佳作分享,致敬!
          9 樓        文友:魯勵        2020-05-05 09:28:17
            謝謝夜聞雨聲的鼓勵與鞭策!
          魯勵
          10 樓        文友:魯勵        2020-05-05 09:29:20
            謝謝陶社的鼓勵,祝夏安文祺!
          魯勵
          共 12 條 2 頁 首頁12
          轉到
          分享按鈕